了解醫(yī)院最新資訊
療【療療】(liáo)
“療”,繁體為“療”。形聲字,從疒,尞聲。
“療”從“疒”表示字義與疾病有關(guān);“尞”由“大”、“小”、“日”組成。“大”字上面有一“倒八”。這幾部分都與人體之氣有關(guān)。氣分為一真元氣和營衛(wèi)之氣。生病往往是由于體內(nèi)的氣不通,破壞了體內(nèi)平衡而引起的。“日”字象征人體內(nèi)的一真元氣,屬陽。下“小”上“大”,表明陽氣像火燃燒一樣,從小火苗到熊熊大火,越燒越旺。“大”上之“倒八”,與“小”中的“順八”一同表示日光四射的樣子。“療”表示一個患病之人,按照一定的療法,通過相應(yīng)的療程療養(yǎng),體內(nèi)的元氣像四射的日光一樣在體內(nèi)由小到大慢慢升騰,并被注入新的活力。《廣雅•釋詁》:“療,治也。”本義是醫(yī)治。
簡化字“療”從了。“了”為了結(jié)、完成。“療”是病了結(jié),即病愈,故“療”字表示疾病得到了醫(yī)治?!逗鬂h書•王符傳》:“凡療病者,必知脈之虛實。”治療病人,必須診斷脈象的強弱。疾病的治療結(jié)果稱為“療效”。根據(jù)病情的改變情況,療效可以分為痊愈、進步、無變化、惡化等四種情形。痊愈是醫(yī)生孜孜以求的目標,惡化是病人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按治療后病情發(fā)生好轉(zhuǎn)的時間,又可分為即期療效、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三種。治療疾病,須要醫(yī)生和病人雙方密切合作。醫(yī)生要有過硬的本領(lǐng),具備準確判斷病情和對癥下藥的能力;病人要如實述說病情,遵照醫(yī)生的囑咐合理用藥,按時休息。同時,醫(yī)生的醫(yī)德與醫(yī)術(shù)對治療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目前,治療疾病大體分中醫(yī)和西醫(yī)兩種渠道。中醫(yī)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主要通過望、聞、問、切四個途徑對病情進行診斷,并采取五行的生克和辨證施治的理念進行治療。中醫(yī)對疾病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如針灸、推拿、砭石、刮痧、放血、意療、氣功、藥物等。在中醫(yī)看來,療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體之氣失衡的狀況進行調(diào)整的過程?!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上古治病惟“移精變氣”。王充《論衡•無形篇》:“人以氣為壽,形隨氣而動,氣性不均,則于體不同。”人以氣來決定壽命長短,形體隨氣而動,氣性不均勻,則身體反映的情況就不同。明代醫(yī)學家張介賓說:“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養(yǎng)百骸。”中醫(yī)認為:“氣聚則生,氣散則亡。”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象,所以中醫(yī)在治療的過程中,常借助中藥或針灸“歸經(jīng)”方法疏通經(jīng)絡(luò)穴位,使氣血暢通,從而調(diào)整陰陽氣機,扶正祛邪,達到治病固本的目的。此外,中醫(yī)還注重在祛除疾患的過程中對人體的整個系統(tǒng)進行調(diào)理,以提高肌體的活力,從而起到預(yù)防疾病的作用。西醫(yī)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醫(yī)學,即現(xiàn)代醫(yī)學。自民國以來,中、西醫(yī)之爭一直持續(xù)不斷。當前,西醫(yī)在中國大行其道,在醫(yī)療和學術(shù)體制內(nèi)占據(jù)了絕對的支配地位,中醫(yī)卻每況愈下。這種現(xiàn)狀已經(jīng)引起眾多有識之士的憂慮。其實,中醫(yī)和西醫(yī)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兩者各有所長,并行不悖,沒有高下之分。通過運用現(xiàn)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醫(yī)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融匯傳統(tǒng)醫(yī)學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精華,中西醫(yī)結(jié)合,是正確的醫(yī)學發(fā)展之路。
“療”不僅指治療身體上的疾患,也指治療心理上的疾病。有專家指出,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人類已經(jīng)從“傳染病時代”、“軀體疾病時代”進入“精神疾病時代”。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全世界抑郁癥患者的人數(shù)已達到兩億,比上世紀70年代翻了兩番。此外,還有不同形式的焦慮癥、恐怖癥、強迫癥等心理和精神疾患。心理疾病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們生命和心理健康的“世紀殺手”。因此,作為心理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漸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并形成了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心理咨詢通過談話或書信,有針對性地為求助者提供心理疏導、解答、指導、教育,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和消除不利于健康的心理因素,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寐【寐】(mèi)
“寐”,形聲字,從宀,從爿,從未。
“宀”在古文字中是房子的象形,指房子;“爿”為木板、木片,是劈成片的竹木,可將之用作制床、椅等器具的材料;“未”是“昧”的省字,指昏沉無意識。“爿”于“宀”下,表明是置于室內(nèi)的臥具,因此“寐”為在屋里的床上已經(jīng)睡得昏沉了?!墩f文•宀部》:“寐,臥也。”段玉裁注:“俗所謂睡著也。”睡著即是“寐”,故“寐”的本義為睡著。
朱駿聲《通訓定聲》:“在床曰寑,病寑曰寢,隱幾曰臥,合目曰眠,眠而無知曰寐,坐寐曰睡,不脫冠帶而眠曰假寐。”在床上休息為寑,因病休息為寢,屈伏于幾為臥,雙眼合閉為眠,眠而沒有知覺為寐,坐著而寐為睡,不脫冠解帶而眠為假寐。睡覺的各種形態(tài)竟然有不同的文字來表達,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漢字的豐富多彩。入寐時沒有知覺,說明睡意昏沉。“夜不能寐”指晚上睡不著覺;“夢寐以求”是睡夢中都想得到,比喻十分迫切的愿望。
“寐”是指一種良好的睡眠。偶爾“夜不能寐”并無大礙,經(jīng)常“夜不能寐”則為“失眠”。“失眠”也稱“不寐癥”?!秲?nèi)經(jīng)》中又稱其為“不得臥”、“目不瞑”、“不得眠”。失眠是一種睡眠障礙,表現(xiàn)為經(jīng)常性的睡眠減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時睡時醒,甚至徹夜不眠。
古籍對“不寐”的原因有詳盡的論述?!饵S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逆調(diào)論》:“胃不和則臥不安。”明朝人李中梓將不寐分為氣虛、陰虛、痰滯、水停和胃不和五癥。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不寐•論治》中則從“一由邪之擾,一由衛(wèi)氣之不足”兩方面來解其病理。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營衛(wèi)陰陽的正常運作是保證心神調(diào)節(jié)寤寐的基礎(chǔ)。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常、勞倦困頓、思慮過度及大病初愈和年邁體虛等因素均可導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
在物質(zhì)空前豐富、科技高度發(fā)展的今天,睡眠環(huán)境較之以前要舒適得多。然而,人們的睡眠質(zhì)量卻今不如古,生活的快節(jié)奏、無規(guī)律、壓力大、超負荷以及種種不如意的情感因素,都影響人的睡眠質(zhì)量。睡眠不好,是養(yǎng)生的一大忌。“不寐癥”嚴重影響了人的生理機能,進而影響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防治不寐有許多方法,比如加強體育鍛煉,適當參加體力勞動;睡前不宜喝濃茶、咖啡,不宜用煙酒;保持寬容平和的心態(tài),坦蕩無私,寬宏雅量等,都能起到逐步改善和調(diào)節(jié)睡眠的作用。
眠【眠】(mián)
“眠”,形聲字,從目,民聲。
“目”為眼睛;“民”的金文像有刃刺目之形。眼睛是人體最柔弱的部位,在利物刺目的情況下,眼睛會自然閉攏。“眠”的本義為閉上眼睛?!队衿罚?ldquo;眠,寐也。”“眠”意為睡覺,如安眠、失眠。某些動物一定時期內(nèi)像睡眠那樣不食不動,故稱為“眠”,如初眠、冬眠。睡眠的姿勢是臥著的,故“眠”引申指倒臥,如一日三眠三起,也意為橫放,如眠琴綠陰。“眠”是一個后起字,由“瞑”字演化而來?!队衿?bull;目部》:“眠同瞑。”“目”為眼睛;“冥”是昏暗。“瞑”字意為閉上眼睛,眼前一片昏暗,強調(diào)了閉眼之意。人在睡覺的時候,大都以躺臥為主,身體橫向。由此,“眠”引申為橫臥、平放。司空圖《詩品》:“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綠草地上橫放著古琴,對面的山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呈現(xiàn)出一幅典雅閑適的畫面。“眠芊”是指草木倒伏,形容草木茂密幽深的景象。
死去的人雙目合攏而永不蘇醒,其狀態(tài)如酣睡不起,故人們用“長眠”一詞來表示死亡。此外,“眠”還指某些動物的一種生理狀態(tài),即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食不動,如“冬眠”。冬眠是動物對不利生活條件的一種適應(yīng),是動物維持生命活動的一種本能。通過這種狀態(tài)來抵御寒冷,等到春天天氣變暖時,再出來活動。冬眠的動物有熊、青蛙、刺猬、蛇等。
睡眠障礙是指睡眠的量、質(zhì)或定時異常,或者是在睡眠中或睡眠覺醒轉(zhuǎn)換時發(fā)生異常的行為或生理事件。常見的睡眠障礙包括失眠、嗜睡和睡眠異常三種。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失眠主要表現(xiàn)為入眠困難或早醒,常伴有睡眠不深與多夢的情況。根據(jù)失眠時間的長短不同,失眠可分為短暫性失眠、短期性失眠、長期性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一般包括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失眠、由生理和疾病因素引起的失眠以及因藥物因素引起的失眠。當一個人遇到重大的壓力,情緒上的激動、緊張、焦慮、興奮,人生遇到重大的挫折和打擊,如考試失利、喪偶、失戀、離婚等都可引起短暫或長期的失眠;工作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各類軀體病痛,如嘔吐、心悸、尿頻、大腦病變也會引起失眠;服用某些藥物,如利血平、苯丙胺、甲狀腺素等,會導致失眠。失眠是睡得太少或根本無法入睡,而嗜睡癥則是睡得太多。嗜睡者在睡眠時間已經(jīng)足夠的情況下,依然一天到晚想睡覺,甚至在開車、會議、電話等不適當場合也會酣然入眠。造成嗜睡的原因也有多種,因工作時間過長、經(jīng)常熬夜或加班造成白天或節(jié)假日嗜睡是比較常見的情況;由神經(jīng)或病理因素,譬如頭部受傷、腦瘤、糖尿病、肝功能障礙等或服用某類藥物,也會導致嗜睡癥。此外,睡眠障礙還包括在入睡時,出現(xiàn)奇怪的行為或不尋常的動作,如磨牙、夢魘、夢游、夜驚等。
睡眠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人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不健康的睡眠習慣或睡眠障礙不僅會降低機體的免疫力而且會影響人的健康,引發(fā)感冒、糖尿病、抑郁癥等多種軀體及精神病患,從而使人過早衰老,壽命縮短。因此,民間有“不覓仙方覓睡方”的說法。養(yǎng)生保健,首先要關(guān)注自身的睡眠習慣和睡眠健康!
惱【惱惱】(nǎo)
“惱”,繁體為“惱”。形聲字,從心,腦省聲。
“惱”從“心”表明與人的內(nèi)心活動有關(guān);一說“惱”字的右邊是“腦”的初文,“腦”為大腦、思維。“惱”字“心”在前面,表明“惱”是感情勝過理智的一種情緒。“惱”中有“兇”,為不祥、不好的象征。“惱”的狀態(tài)是人的精神在受到不良刺激后導致的情緒變化,常因心情不佳而引起思維紊亂,做出一些令人擔憂的事情或決定,此為不祥;人人不喜歡煩惱,但煩惱卻常常不期而至,有煩惱之心也為不祥;或人心緒突然波動通常是某種不祥的預(yù)感,往往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因此,“惱”也有煩悶、苦悶之意,如煩惱、苦惱、懊惱。情緒上的惱必引起身體上的不祥。惱引胸火,火盛必成病。
“惱”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生氣、發(fā)怒,即惱火、惱怒;二是憂郁、愁悶,即煩惱、懊惱。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能高官厚祿而煩惱,不能輝煌騰達而煩惱,不能家財萬貫而煩惱,人際關(guān)系不融洽而煩惱。正所謂“世間煩惱若浮云”。煩惱是人生的不速之客,讓人心神不寧,寢食難安。如果不能消除煩惱,排解煩惱,那么,生命的旅程便免不了崎嶇坎坷,生活的天空就少不了濁浪排空。元稹《和樂天贈云寂僧》:“欲離煩惱三千界,不在禪門八萬條。心火自生還自滅,云師無路與君銷。”煩惱是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體驗,解除煩惱的鑰匙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古人勸世人的“莫惱歌”或許能給我們一點感悟:“莫要惱,莫要惱,煩惱之人容易老。世間萬事怎能全,可嘆癡人愁不了。任你富貴與王侯,年年處處埋荒草。放著快活不會享,何苦自己等煩惱。莫要惱,莫要惱,明月陰晴尚難保。雙親膝下俱承歡,一家大小都和好。粗布衣,菜飯飽,這個快活哪里討?”
“惱”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現(xiàn)象。心理上的長期煩惱、郁悶等不良情緒常會導致人的身體健康出現(xiàn)問題。清朝的曾國藩終生研讀《近思錄》。他悟出“八本”,其中有“養(yǎng)生以戒惱怒為本”之語。煩惱由心而生,去除煩惱最關(guān)鍵的是心理豁達開朗,心胸寬闊。平時性情平和,情緒樂觀,遇事不急躁不惱怒可以使人健康長壽,保持青春活力。俗話說得好:“不急不惱,百年不老。”
寧【寧寧甯】(zhù、nínɡ、nìnɡ)
“寧”,繁體為“寧”,異體為“甯”。漢字簡化前,“寧”與“寧”、“甯”的意義并不相同。“寧”為象形字。
“寧”的甲骨文字形像存貯財物的小箱奩,意為貯藏、積聚,讀為“zhù”,即《說文•寧部》云:“寧,辨積物也。”“寧”本作“寍”,會意字,從宀,從心,從皿。“宀”為房屋;“皿”為盛放物件的器皿,這里代指衣食等生活所需物品;“心”為心情、心境、心態(tài)、心緒。“寍”從宀,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飯吃、有衣穿,有溫飽的生活就安心了,意為安寧、平安,讀作“nínɡ”。后世假“寧”為“寍”,即“寍”下加“丁”,自此“寧”行而“寍”廢。“丁”是“釘”的初字,意為牢靠、穩(wěn)定;“丁”又為成年人。“寧”字表示:有一個安全舒適的棲身之處,有飽腹之食,有暖身之衣,家中有可靠的成年人,日子過得穩(wěn)定、牢靠、平安、紅火,就會心情愉快,心境和悅,心態(tài)平靜,心緒安定,此即為“寧”,就是心安、心寧。異體字“甯”讀“nìnɡ”,從宀,從心,從用。“用”的甲骨文意為可據(jù)卜兆行事。卜卦所顯示的預(yù)兆是自己心中所愿,故“甯”字用以表示所愿。“用”又為勤奮、勤勉或用功以精力集中為特征的行為:用心成立的家,也為人之所愿。因此,“甯”字借以表達了“寧”字的寧愿之意。
今“寧”為“寧”、“甯”的簡化字。“寧”從宀,從丁。家中有大人為平安、安寧。“丁”是穩(wěn)靠、穩(wěn)妥,因此,家的穩(wěn)定稱為“寧”。蘇東坡深研佛學,頗有些心得。一次他寫了一首偈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其中的“八風”指的是“稱”、“毀”、“譏”“譽”、“利”、“衰”、“苦”、“樂”,這是佛教對可引起人情緒起伏波動的八種境遇的概括。蘇東坡自詡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面對毀譽依然寧靜而不動心的修行境界,所以寫下此詩,并派仆人把寫好的詩送到江對岸的好友佛印禪師那里,想聽聽佛印的評價。佛印只批了兩個字:“放屁。”蘇東坡很生氣,親自過江理論。佛印笑著對他說:“你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個字就把你打過江了?”蘇東坡哭笑不得??梢姡粋€人真要做到內(nèi)心寧靜,不受干擾,是很不容易的。沒有煩愁干擾,心則安寧,故“寧”由安定、安寧引申為寧靜、平靜的意思。“寧靜”指平靜、安靜,清靜寡欲,不慕榮利。寧靜不僅僅指自然環(huán)境,如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更在于心靈的寧靜,對虛名浮利的淡漠和輕視,對各種誘惑的排斥和拒絕。寧靜、淡泊的目的并不是為人清高,憤世嫉俗,而在于實現(xiàn)遠大的志向,在于對國家、對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呂氏春秋•仲冬紀》:“君子齋戒,處必崦,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君子齋戒的時候,必定是處在深邃之地,使自身的欲望靜下來,去掉存在心中的聲色,禁止欲望,使自己外安身體內(nèi)安心性。人經(jīng)常保持安寧、平靜的心態(tài),身體就會康寧無恙,所以“寧”還有康健、無疾病的意思。
“寧”又指古代已出嫁女子回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親。如“寧親”指探望父母?!墩滞ā罚?ldquo;寧,女嫁歸省父母曰寧。”出嫁的女兒?;丶姨酵改?,才能讓父母安心,這是女孝。“寧”由女兒回娘家之意引申為歸寧,即返回之意。
古代特別注重禮節(jié),父母喪事親子一般要守孝三年。如遇喪事,在外做事的兒子無論如何一定要告假回家守孝。所以“寧”還有因兇喪之事告假的意思?!稘h書•哀帝紀》:“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究其深意,依然有從喧囂中平靜下來,安靜地為離開人世的父母守孝的意思。
“寧”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可用作虛詞,讀“nìnɡ”。當副詞用時有豈、難道之意?!妒酚?bull;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做連詞時有寧可、寧愿之意,表示在權(quán)衡兩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選擇其中的一面。“寧缺勿濫”是說寧可缺少一些,也不能只為求多而不顧質(zhì)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說寧作玉器被打碎,不作瓦器自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yè)而犧牲,也不愿喪失氣節(jié),茍且偷生。
疲【?!浚╬í)
“疲”,形聲兼會意字,從疒,皮聲。
“疒”的甲骨文是一個人得病躺在床上的樣子,為“病”的本字;“皮”是表皮,這里指身體和精神的表面狀態(tài)。“疒”“皮”為“疲”,指一個人極度勞累時,表現(xiàn)于外的萎靡不振、無精打采、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從外在的精神狀態(tài)也能感覺到其疲勞的程度??梢?ldquo;疲”是一種病態(tài)的體表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如疲勞、疲憊、疲乏、疲倦、筋疲力盡等,皆指感到身體勞累?!墩f文•疒部》:“疲,勞也。”又《玉篇》:“疲,乏也。”本義為疲乏、困倦。疲勞使人面色不好,皮膚松垮。由此,“疲”又可引申為衰老、衰弱、衰敗之意?!豆茏?bull;小筐》:“以疲馬犬羊為幣。”“疲”就是瘦小、衰弱的意思。又如,“疲冗”指衰弱無能;“疲劣”指衰弱惡劣;“疲暮”則是暮年、衰老的意思。
人疲累之后,容易煩躁,心生厭倦,從而出現(xiàn)松懈、懈怠的情緒,所以“疲”又有厭倦、松懈、衰落等意。《后漢書•光武帝紀》:“我自樂此,不為疲也。”“疲”就是厭倦。我在此中得到了樂趣,并不感到有絲毫的厭倦。成語“樂此不疲”即出于此。“疲塌”形容做事懈怠;“疲于奔命”則用來形容因忙于奔走、勞作而應(yīng)付照應(yīng)不過來,顯得疲憊不堪的樣子。
疲勞是人體一種生理性預(yù)警反應(yīng)。疲勞往往是由于工作、學習任務(wù)繁重、生活節(jié)奏緊張所致。疲勞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生理疲勞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酸痛、全身疲乏等;而心理疲勞主要表現(xiàn)為心情煩躁、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等。20世紀80年代中期,醫(yī)學界提出了“慢性疲勞綜合征”這一概念。慢性疲勞綜合癥是現(xiàn)代快節(jié)奏、高競爭的生活方式下,由于長期的工作壓力、緊張焦慮得不到緩解而造成的一種具有危害性的心理狀態(tài),是亞健康的主要表現(xiàn)。慢性疲勞綜合癥的患者并無明顯的器質(zhì)性病變,但會經(jīng)常感到疲憊不堪,并伴有頭暈、頭痛、失眠、健忘、低熱、肌肉關(guān)節(jié)疼痛和多種神經(jīng)精神癥狀。人如果睡眠不足或過多、生活無規(guī)律、吸煙酗酒、飲食結(jié)構(gòu)不合理、缺乏運動、精神壓力過大、長期情緒抑郁或波動,都容易患上慢性疲勞綜合癥。疲勞綜合癥已經(jīng)成為一種“現(xiàn)代病”。當然,消除疲勞的方法很多,保持良好、積極、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是增進健康、擺脫疲勞的重要方法。此外,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健康的業(yè)余愛好,持之以恒的鍛煉身體,都是消除疲勞的良方。
平【平】(pínɡ)
“平”,指事字。
“平”的小篆字形從于,從八。“于”是氣受阻小篆礙而能越過之意;“八”的本義為分開。“于”“八”為“平”,意為氣越過而能分散,表明語氣自然平和舒順?!墩f文•虧部》:“平,語平舒也。”本義為語氣平和舒順。“平”字描述的是氣(∣)穿過阻礙(一)向四周(八)自由發(fā)散。氣體順暢發(fā)散而不壅塞,平和安詳,從容自在。“平”以“丨”均分上下左右,不偏不倚;沒有高低起伏、大小多少、是非好壞;表示穩(wěn)穩(wěn)當當、平平安安、平平淡淡;不偏頗、不過激、不傾斜;四平八穩(wěn)、平衡適中、不虧不過。“平”是“秤”的本字,為衡量輕重的器具,以求公平。
《詩•小雅•伐木》:“神之聽之,終和且平。”用心去聽,聲音既和諧又平實。自由發(fā)散之氣不疾不利,不滯不澀,不悶不堵,不慍不火,溫和而平正,這就是所謂的心平氣和。心平氣和是養(yǎng)生之道所追求的最佳心境。
心平氣和,語氣就不會局促。許慎認為“平”是語氣的平舒,段玉裁在注疏中解釋為:“引申為凡安舒之屬。”所有與安舒有關(guān)的都可以用“平”來表示。如人內(nèi)在的思想、心境或外在的表情等安靜、安寧的狀態(tài)。
心情平和就不會有大的起伏,神色平和也不會亢奮或低沉,因此“平”進一步引申,可以表示平坦、不傾斜的狀態(tài),比如平地、平原?!睹珎鳌罚?ldquo;土治曰平,水治曰清。”土地經(jīng)過整治就變得平坦,水流經(jīng)過治理就變得清澈。由語氣平和到心境、神色平緩,再到田疇的平坦,“平”的意義進一步引申,就是“平”的最高境界——四方無戰(zhàn)事,百姓多富足,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平天下”是使天下均平,都含有尋求平均、平等的意味,這也是從秤持平、保持平衡的本義引申出來的。在此基礎(chǔ)上,“平”有消除、消弭的意思。如李白《子夜吳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古代朝廷議事,百官朝拜,皇帝會賜“平身”,有些功勛卓著或年高德劭的大臣甚至會被賜座,以示能夠和帝王平起平坐。在皇權(quán)時代,這是一種殊榮。
“平”也有水平之意。水性柔順,去高就低,始終持平,水平之上,毫無凸現(xiàn)之物,也是不突出、很普通的樣子。另外,“平”也是處事公允的表現(xiàn)?!渡叹龝?bull;靳令》:“法平則吏無奸。”法律公正,官員就沒有作奸犯科的機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誰也不能搞特殊化。
人非圣賢,大家都是平凡人、平常人,在個人得失以及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方面,應(yīng)該保持一顆平常之心,不攀比、不嫉妒、不妄求。否則所謂的“不平”就是“心魔”,就是自己制造的障礙,自作自受。反過來,正因為人非圣賢,所以要追求圣賢的境界。韓愈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巖石有穴,厲風侵凌而天籟奏鳴;江海無聲,日月牽移而潮汐鼓蕩。人處逆境,雄心摧折,難免會形諸外,也會有所抗爭。倘若于困逆之中,能把“不平”作為催生振作的聲聲戰(zhàn)鼓,則“不平”或許就會成為打開新天地的突破口。《史記》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作也。”文王等人,以及深受腐刑之屈辱、發(fā)奮創(chuàng)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史記》的司馬遷,都是世間的杰出之士,他們遭遇“不平”的困厄卻振作有為,那是因為他們能以超常的智慧、毅力和心境將“不平”化作為激揚蹈厲的大纛和奮發(fā)的號角。
情緒波動直接影響人的身心健康。傳統(tǒng)中醫(yī)學把導致疾病的原因分為外感和內(nèi)傷兩大類,其中把“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感活動稱之為“七情”,并列為內(nèi)傷中的致病原因之首?!饵S帝內(nèi)經(jīng)》:“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不正常的情緒常常會引發(fā)臟腑的各種疾病。因此,在生活中要做到心平氣和,才會有利于身心健康。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nèi)平衡,心順氣暢。心平氣和可平衡陰陽,調(diào)和六脈,祛病延年。要做到心平氣和,須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guān)系。要做到心平氣和,須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一毫之惡莫做,一毫之善常行。為人處事,心中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自然就會常存心中。
耆【耆】(qí)
“耆”,會意字,從老,從日。
“老”為時間久、歲數(shù)大;“日”為日子、時光。小篆“老”“日”意為人的日子長、時日久。《說文•老部》:“耆,老也。”本義為老?!夺屆?bull;釋長幼》:“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也。”說人到了六十歲稱為“耆”,這個時候體力不如壯年,不應(yīng)做那些使氣費力的事情,而應(yīng)以積累多年的豐富經(jīng)驗去指導別人。
“耆”從老,從日,意為人已過上老年人的日子了。人要服老認老,不能倚老賣老,要身體力行為后輩做榜樣。“耆”又可視為從耂,從旨。“耂”為“老”的省形,“旨”為要旨、主旨。老年期至,要接受人之已老的現(xiàn)實,生活目標、待人處事,都要改變以前的主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均要符合老年養(yǎng)生的要旨,保持健康的身體,方可有所作為。
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人處于“耆”年,如馬老可識途,正是以其豐富的知識做貢獻的年齡。“耆”者當有三立:立品,立德,立言。“立品”:即建立品味。界耆之年,老人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體力、精力及愛好,安排好自己的活動,充實自己。不可因年老而百無聊賴、無所事事,活在消極怠惰之中。創(chuàng)造出有品味的老年生活,最重要的是給青年人樹立榜樣。立德:為官先做人,掌權(quán)先學法,成才先正心。為官、掌權(quán)、成才都應(yīng)以“德”字為先。《禮記•射義》:“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大意是說,年輕時有孝悌的德行,到老年還能喜好禮,不受流俗的影響,修身盡天年者,請就座。此即“立德”。有德行的人步入老年之時,必然會考慮留給后人以財富,將個人閃光的思想、輝煌的成就展示給后人,以資勉勵?;蚬P述,或言傳,或身教,將自己多年來的經(jīng)驗傳于后人,此為“立言”。
立品、立德、立言三者歸納,無外乎“立功”二字。人常用“耆老”、“耆儒”、“耆宿”等言辭來形容年紀處于此時期的老人,便是基于這個時期的特殊性,即成熟期與衰老期的交界。人于此時發(fā)揮余熱,既可為社會立功,又可為自己前半生的奮斗畫上一個更加完美的句號。蘇軾有“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詞句。人雖老了,但依舊精神煥發(fā)、圖志報國;戰(zhàn)國名將廉頗年過六十,彎弓如滿月,體力之驚人不減當年;漢將軍李廣已年邁,仍沙場點兵,擊殺匈奴,最后馬革裹尸。因此,“耆”不單單是安享老年的日子,而是安度老年中最為輝煌的日子。
年老者多博學或閱歷深,可為人師,受人尊敬。“耆”字由此意引申指長者、師傅。《爾雅•釋詁上》:“耆,長也。”胡仲弓《過嶺作》:“入洛深衣已十春,聲名千載有知聞。不須更結(jié)耆英社,溧水前頭獨繪君。”“耆英”指年高碩德之人;司馬光《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中有句:“元戎倚耆碩,別乘選才良。秀直寒松節(jié),精明利劍芒。”“耆碩”指年高德重之人。老年人的個性特征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生活、學習慢慢積累而形成的。因此有些老年人往往固執(zhí)已見,常憑自己的經(jīng)驗看待事情,容易與青年人產(chǎn)生隔閡。因此,人步入年老之日當善于換一個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待問題,用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互相交流,加強溝通,使青年人學到老年人身上的閃光點,慢慢增長知識、見識。
氣【氣氣】(qì)
“氣”,繁體為“氣”,“氣”為象形字。
“氣”的甲骨文、小篆字形均像云氣蒸騰、上升的樣子,本義為云氣。《說文•氣部》云:“氣,云氣也。”今體“氣”的三條橫線,上為天之氣,下為地之氣,中為人與萬物之氣。天、地、人、萬物皆由氣聚散生化,這是古人對氣的哲學理念,也是古人對自然之氣的見解。
繁體“氣”為形聲字,從米,氣聲。“氣”為日月之氣、天地之氣、山川花草之氣,即自然之氣;“米”乃五谷之精華,是五谷在體內(nèi)運化而來的營衛(wèi)之氣。故“氣”為呼吸吐納、養(yǎng)天地自然日精月華之精氣;為吃飯飲水、納五谷糧食之營氣,為精氣與營氣所涵養(yǎng)的人體之元氣。元氣可使“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古時“氣”還同“炁”。“旡”“灬”為“炁”?!墩f文•旡部》:“旡,飲食氣逆不得息曰旡。”在古代,“炁”專指煉丹之氣,是取其氣逆之意。內(nèi)丹術(shù)認為,逆行成仙,導引逆行、呼吸逆轉(zhuǎn),自能打通三關(guān)。
“氣”大體上分為四個層面。首先為物理層面,如云氣、天氣、空氣、節(jié)氣、氣象、氣味、氣體、氣溫等,為自然界物理變化所形成的現(xiàn)象;其次為生理層面,有先天之氣、后天之氣、五臟之氣、元氣、精氣、氣血、呼氣、吸氣、生氣、悶氣等;再次是精神層面,如正氣、邪氣、志氣、氣概、氣質(zhì)、氣勢、氣節(jié)、骨氣等;最后是哲學層面,如陰氣、陽氣。世界是由氣形成的,氣生萬物。氣聚而生,氣散則亡。以下重點介紹這幾種“氣”,尤其是養(yǎng)生之“氣”。
古時有以云氣預(yù)示吉兇的說法。《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嘗曰:東南有天子氣。”此“氣”帶有神秘色彩。傳說天子氣“團團如蓋”,呈圓形,而且青、黃、赤、白、黑五色皆備,或呈龍紋,或現(xiàn)鳳彩。誰有帝王之命,頭上就會氤氳著“天子氣”。此外還有宰相氣、將軍氣以及瑞氣、喜氣、勝氣、妖氣、尸氣、劍氣、蜃氣等,不同的“氣”代表著各種命運或者吉兇的征兆,因此望氣之術(shù)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據(jù)傳老子騎青牛西去,函谷關(guān)的令尹看見有紫氣東來,知道老子將至,便到路上迎接,請他寫下《道德經(jīng)》一書。
“氣”泛指一切氣體?!读凶?bull;天瑞》:“虹霓也,云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天地間充塞著各種氣體,氣體的變幻形成了各種氣象和節(jié)候。氣體既沒有不變的形態(tài),又沒有固定的體積,以趨向無限膨脹的分子形式存在,如煤氣、天然氣、水蒸氣等。“氣”還特指空氣。宋應(yīng)星《論氣•形氣二》:“魚無息而不食水,人無息而不食氣。”人活著就要與空氣打交道。五臟里,肺是氣體的交換站。如果生命終止,那么這個交換站也就停止運作,不再呼吸。“氣”由空氣引申,指自然界冷熱陰晴等現(xiàn)象。如天氣、氣候、氣象等?!蹲髠?bull;昭公元年》:“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那天,天氣晴朗,微風習習,令人覺得舒暢。這里的“氣”均指天氣。“氣”還專指節(jié)氣、氣候。《玉篇•氣部》:“氣,候也……又年有二十四氣。”《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就是說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每五日為一候,十五天為一氣,即一個月有兩個氣(第一個是節(jié)氣,第二個為中氣)六氣為一季,四季為一年。“氣”還指氣味?!抖Y記•四代》:“食為味,味為氣。”氣,有芝蘭芬芳之氣,也有腥騷腐膻之氣。自然界中恢弘而博大的氣象、景象也為“氣”,如氣象萬千。杜甫《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林樹,巫山巫峽氣蕭森。”
人或物的某種屬性和特點亦稱之為“氣”。個人所表現(xiàn)出來的較為穩(wěn)定而突出的風格、秉性、態(tài)度和作風等也常用“氣”來表達,如氣質(zhì)、氣度、氣魄、氣概、氣派等;“氣”也是中國古代文藝批評術(shù)語。“氣韻”指文章或書法繪畫的意境或韻味;“氣格”指詩文的氣韻和風格;“氣習”指詩文的風格。“氣”還有氣焰、權(quán)勢的意思。如盛氣凌人、頤指氣使等。逼人的氣焰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壓力,是為“氣勢洶洶”;兇狠殘忍之人渾身都是狠戾之氣,是為“殺氣騰騰”。“氣”又指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如氣壯山河、氣沖霄漢等。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里的“氣”指的就是一種氣勢。“氣”還指社會風氣和習俗。王安石《理樂篇》:“理樂者,先王所以養(yǎng)人之神,正人氣而歸正性也。”
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和科學界都將氣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認為氣是萬物產(chǎn)生及運行變化的根源?!兜赖陆?jīng)》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jīng)》則說:“是故易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里說的是,道是無,無極而太極,宇宙起源于“無”。“一”便是有,是太極,太極惟有氣,氣含陰陽,太極是充滿陰陽未分的混沌之氣的統(tǒng)一體。陰陽兩分,天為陽,地為陰,天地交感,產(chǎn)生雷、火、風、澤、水、山,這八種自然物,是自然界一切的總根源。五行學說認為:陰陽生五行。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形成萬物的物質(zhì)元素,又是氣的五種功能屬性。既然五行、八卦皆由氣而生,可見氣是組成萬物并推動一切物體運行的最基本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更深層次的原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氣聚而形成,氣散而形足”(《易經(jīng)》)。萬物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chǎn)生,又融合于氣,氣的聚散決定了萬物的生滅。萬物有氣,又在氣中,萬物生于氣,又復(fù)歸于氣。
清【清】(qīnɡ)
“清”,形聲字,從水,青聲。
“清”從“水”表示與水的特征有關(guān);“青”指碧綠透徹。“清”的本義為水清澈透明,與“濁”相對。《說文•水部》:“清,朖也。徵水之貌。”“朖”為“朗”,指清澈、朗清。水清可鑒物,天清則湛藍,心清則明理。“清”為純凈、純潔,為官純潔則為清正、清廉,做人純潔則為清白、清逸。“青”可視為“靜”??;無風而水靜,此為“清”之清平、清靜意。
“清”由水清可泛指其他液體或氣體的清澈。如酒清、風清、天朗氣清。又如空氣的清澈常用“清新”一詞來形容,即清爽而新鮮。“清”由本義又引申為純凈、潔凈、純潔。如冰清玉潔、一清二白。
清水為清純的象征,故“清”又意為單純、不復(fù)雜。如清炒、清蒸、清唱。由此引申指品德高潔,進而有清正、清廉之意。明代名臣于謙把保持高尚的節(jié)操和廉潔自律看得重于一切。他在《入京賦》中寫道:“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清風兩袖”指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他物。比喻為官清廉,后作“兩袖清風”。
清純則不混亂,故“清”又引申為明白、清醒?!冻o•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清”又特指天下太平,即清平、不亂。天下清,需要當政為官者的清廉,官清之日,方是山清水秀之時。《六德》對君主提出了修身要求:“……人民少者,以攸(修)其身。為(道)者必(由)此。”這里強調(diào)了修身之于治國的重要性。一個品行不端的人當然不會成為眾望所歸的君主。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為官者自身不正又焉能正人,又怎能使社會擁有良好的風氣?
“清”又指平靜、安靜。歐陽詹《晚泊漳州營頭亭》:“回峰疊嶂繞庭隅,散點煙霞勝畫圖。日暮華軒卷長箔,太清云上對蓬壺。”道家的修煉講清心,就是清除心靈上的污垢。因此道家主張“清虛”、“清凈”,并以“清靜無為”作為思想基礎(chǔ)。
何謂清靜?道教經(jīng)典《云笈七簽》中的解釋是:“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道家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清靜,“則道自來居”。何謂無為?《老子》中的解釋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即順從自然發(fā)展而自化,不加以人為的影響和干預(yù)。因此,所謂“清靜無為”,就是克制外欲,清神靜心,順應(yīng)自然,不加強制。成語“清規(guī)戒律”,本義是佛教、道教寺院中僧尼必須遵守的規(guī)章制度。這些制度對于常人來說未免過于苛刻。因此用“清規(guī)戒律”比喻束縛人的不適宜規(guī)定與限制。
“清”又有清理、清除,結(jié)賬付款之意。歷史上的“清君側(cè)”是指專門清除君主身邊的壞人。當然,這個詞也常常被那些起兵反對朝廷的統(tǒng)領(lǐng)們拿來做借口。“清”由此意進而引申,指一點不留、干凈、無余?!对浇^書•荊平王內(nèi)傳》:“(女子)乃發(fā)其簞飯,清其壺漿而食之。”浣紗女從竹籃中取出米飯,清其瓦罐內(nèi)的湯水讓伍子胥吃。這里講的是伍子胥全家被楚平王殺害,只身逃出,投奔吳國。行至溧陽瀨水,見一女子在河邊浣紗。伍子胥饑餓難忍,便向浣紗女求食,子胥食畢而去,關(guān)照浣紗女將竹籃、瓦罐收藏好,別讓后面追來的楚軍發(fā)現(xiàn)。浣紗女為使伍子胥放心,不暴露伍子胥之蹤跡,便抱石投瀨水而死。此女為明其志的所作所為可謂德高志潔,也可謂是清得徹底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之美德在此浣紗女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恐怕豪情壯志之男子也未必能有如此氣概。
“清”也指顏色不重、氣味不足、成分不多等。就飲食而言,常與“淡”字組成“清淡”一詞,指含油脂少的食物。養(yǎng)生之道除飲食要求清淡外,還注重“清心寡欲”。“清心”是指內(nèi)心清靜而無雜念;“寡欲”指不要有過多的欲望。清心寡欲,保持思緒寧靜、神氣清靈是養(yǎng)生的重要途徑。孫思邈指出,長壽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有“五難”,即名利難去,喜怒難除,聲色難斷,滋味難絕,神慮難散。如果不能排除以上雜念,是不可能頤享天年的。因此,節(jié)制對財、名、利、權(quán)、勢、色的欲望,做到心清、神清,氣清,再加上飲食之清,即“清心寡欲”,是養(yǎng)生的要旨。